在百花齊放的汽車世界中,Smart是一個獨特的存在。它既不是豪華的象征,也非速度的代名詞,卻以獨樹一幟的小巧、城市化風格吸引了世界的目光。
這篇文章,我們回顧Smart從誕生到重塑的歷程,理解它如何從瑞士手表的理念中誕生,穿越個性化的浪潮,最終中德合資,轉型為電動新貴。
奔馳與手表廠的奇緣
Smart的誕生,最初竟與手表品牌有關。上世紀80年代末,瑞士Swatch集團創始人尼古拉斯·海耶克(Nicolas Hayek)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:如果可以像設計Swatch手表那樣,做一款便宜、時尚、個性、環保的城市小車,豈不是為城市交通帶來一場革命?
這一理念被稱為Swatchmobile,而這一設想最終被他命名為“Smart”——Swatch Mercedes ART的縮寫。
初代Smart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
Swatch最初希望與大眾汽車合作,但遭到拒絕,最后找到了同樣對城市出行充滿好奇心的戴姆勒-奔馳。1994年,雙方共同成立了Micro Compact Car AG公司,即Smart前身,總部設在德國的伯布林根,項目由奔馳主導技術開發,Swatch負責設計理念。
1998年,第一代Smart Fortwo正式量產,車長短至2.5米,僅能容納兩名乘客,是為擁堵城市量身打造的出行工具。Smart一面世便以極致緊湊和顛覆性的設計吸引全球關注:雙色拼接、可更換的塑料車身面板、后置后驅結構,一臺小車,卻充滿科技與個性。
Smart采用了雙色車身設計
Fortwo一共生產了三代,算得上是Smart最具標志性的車型,動力單元和配置一直在升級,不變的是車身的小巧尺寸。在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,也誕生出了很多特別的車型。
Fortwo是Smart的代表車型
Smart的特別版車型
身為一款個性化小車,Smart自然也少不了更能凸顯性格的特別版。
2002年,Smart打造了一款沒有車頂、車門和擋風玻璃的Fortwo,被稱為Smart Crossblade,只生產了2000輛,受到了很多汽車收藏家的青睞。
特別的Smart Crossblade
奔馳專業改裝廠BRABUS在二十多年前就開始與Smart合作,推出特別版高性能車型,雖然數據不算突出,但也是玩樂小車中的異類。
BRABUS改裝的Smart極具個性
與此同時,Smart也在不斷拓展產品線:Smart Roadster敞篷跑車,經典前臉與MR結構讓它成為歐洲最富樂趣的微型跑車之一;Smart Forfour是品牌旗下的首款四座車型,與三菱合作開發,試圖打入更主流市場,但最終市場反響平平。
Smart也在不斷豐富產品線
電動化轉型:與吉利牽手再出發
盡管Smart重新定義了城市用車,但因為成本較高,市場接受度一般,常年虧損。隨著時代的浪潮轉向新能源,Smart作為一個“適合城市出行”的品牌,電動化幾乎是它唯一的生路。
Smart在商業上并不算成功
2019年,Smart完成一次關鍵的轉折——戴姆勒與中國吉利汽車集團成立合資公司,各持股50%。Smart的品牌、設計、營銷繼續由奔馳主導,而平臺開發、制造則轉交給吉利執行。
這場“中德合作”可謂意義深遠,奔馳貢獻品牌與豪華基因,吉利提供SEA浩瀚架構、中國制造與成本優勢,Smart因此獲得新生。2022年,Smart帶來了中德合作的第一款新車精靈#1,這是一款比傳統Smart大得多的緊湊型純電SUV,采用SEA浩瀚純電平臺,整車能找到很多吉利的元素。
新時代Smart基于吉利的架構
這一次同樣有BRABUS高性能版車型,最大功率428匹,百公里加速僅需3.9秒,算得上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Smart。
雖然之前就有純電版的Smart Fortwo,但新時代的精靈#1的變化可謂是天翻地覆,在科技、安全、配置等方面比老款Smart提升巨大,但尺寸也變大了很多,引發了一些爭議。
隨后推出的精靈#3則是一款更運動化的轎跑SUV,精靈#5是一款外觀硬核的城市SUV,Smart的產品矩陣繼續豐富。
Smart實現了全面轉型
寫在最后
新Smart的發布,無疑標志著品牌的重塑成功。但也必須承認,未來依然面臨諸多挑戰。雖然三款新車性格迥異,但卻少了最初那個“Smart”,對于曾經主打“微型城市車”的Smart而言,如何說服消費者為“Smart電動SUV”買單,仍需時間積累品牌認知。
另外,Smart如今完全由中國制造并出口歐洲,它必須在保持德國設計DNA的同時,滿足中國用戶對智能座艙、輔助駕駛等配置的強烈需求,身為一款新時代的全球車,如何做到市場間的平衡,也尤為重要。
這場變革是否會成功,我們不得而知,曾經獨特的Fortwo并未幫助Smart走向商業上的成功,更加“中庸”的新款Smart反而有更多市場的可能性,從“汽車小玩具”,進化為都市生活方式的代表,說不定是一條更適合Smart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