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燃油車的“痛點”,這次真被戳穿了!
燃油車稱霸百年,靠的無非是兩點:加油快、續航穩。但全固態電池一來,直接把這兩大優勢干碎了:
續航:輕松突破1000公里,奇瑞、比亞迪的測試車型甚至飆到1500公里,比特斯拉Model S多跑一倍;
充電:800V高壓平臺下,6-8分鐘充到80%,和加油時間掰手腕;
安全:固態電解質不怕撞、不起火,-30℃照樣狂奔(燃油車冷啟動都哆嗦)。
燃油車引以為傲的“機械感”?在絕對性能面前,可能只剩“情懷稅”。
二、唯一攔路虎:貴到肉疼!
全固態電池雖強,但成本仍是硬傷:
半固態電池(過渡產品)成本已是鋰電池的5倍,100度電池包賣15-20萬,夠買輛燃油車了;
全固態更夸張,關鍵材料硫化鋰500萬元/噸,量產初期電芯成本或達5元/Wh(液態電池僅0.6元)。
車企算盤打得響:先收割土豪!2027年比亞迪、豐田的固態電池車,只裝在40萬+的高端車型上。普通人想體驗?等2030年后成本砍半再說。
三、燃油車退場?還得熬過“加時賽”
全固態電池量產表定在2027年,但燃油車仍有喘息空間:
混動車型卡位:比亞迪DM-i等插混車,用“油電雙修”穩住10萬級市場,成本比固態車低20%;
加油站霸權:全球充電樁密度僅加油站的1/3,偏遠地區油車仍是剛需;
低價車護城河:5萬級的“買菜車”市場,燃油車憑成本優勢還能再戰十年。
四、爭議焦點:技術贏了,錢包跟得上嗎?
全固態電池被吹爆,但普通人的焦慮很現實:
“千公里續航”雖香,多花20萬值不值?
充電10分鐘,但超充樁普及還要等十年!
車企狂卷技術,最后會不會讓消費者埋單?
業內分歧已現:樂觀派認為2030年成本將逼近液態電池(0.6元/Wh),徹底淘汰燃油車;保守派則警告,若成本下不來,固態電池只能困在高端市場,反讓混動車撿漏。
結語:油電之戰,勝負未定
全固態電池像一柄“屠龍刀”,但砍向燃油車的速度,取決于技術與成本的賽跑。短期看,燃油車靠低價和混動還能續命;長期看,當固態電池殺進20萬級市場,加油站的黃昏才算真正降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