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跟各家廠友約咖啡,總會聊到一個話題:之前那些從大廠離開的人,后來都去哪兒了?
廠哥盤了盤接觸過的廠友,發現換家大廠接著待,還是絕大多數人的第一選擇。
畢竟在大廠待久了,多少有點路徑依賴,而且薪資這塊…換個行業真接不住之前的總包。
不過有個趨勢挺明顯的:就是越來越多廠友開始往小紅書、得物這樣的企業跑,有人還給這些發展勢頭很猛的黑馬起了個名字——新一線大廠。
把兩家放一起,比起小紅書,其實本期廠哥更想聊聊得物。這家廠子在外界一直存在著不少聲音:
比如,靠著年輕人喜歡的潮鞋起家,在薪資上挺敢給的;又比如節奏挺卷,工作強度不小。
帶著這些疑問,正好前幾天在上海,約了幾位得物的廠友,好好聊了聊,看看到底什么情況。
外面說薪資上,得物是比較舍得給的?到底真不真?
一位得物廠友告訴廠哥,這個屬實。
他之前在某大廠待了三年,來了得物,總包跟原來比還漲了些。“得物的獎金發放方式跟其它大廠不同,這邊是按季度發放,一年能拿四次。”
按最新激勵政策,如果連續高績效,保底19個月,系數好的話最高能到28個月。
如果績效是B(最普通的績效)的話,按12個月基礎工資 + 1個月年終獎 + 季度獎金,4次平均績效B的人,算下來也可以拿到16個月。
總有人說得物卷,具體啥情況?
有一位廠友說的很實在,畢竟電商這賽道競爭激烈,說完全不卷是假的。
在得物上班,活兒肯定不少。包括節奏緊、投入度,這些也都是真實存在的。
在一些廠友看來,得物確實有強度,不過不是那種瞎忙,更多是因為業務發展得快,個人有更大的機會。
以前在大廠,有時候為了“表現”,明明事兒干完了還得熬到半夜,純屬內耗…
然后像搞派系,互相搶地盤這種,在得物基本沒有。
另外,得物早幾年就取消了大小周,遇到項目緊張需要周末加班,會給兩倍加班費。
再一個,得物的架構還算穩定,很少看到業務調整,全公司一萬來人,這個數字幾年了一直沒太大變化。
得物內部是怎樣一個氛圍?
有廠友表示,他感覺氛圍還說得過去,當然這個也跟老板風格有關。
這家公司整體挺扁平,沒那么多規矩。
以前在大廠,他一周開好幾個會,周會、例會、復盤會,光準備材料就耗半天…
到了得物,除了必要的月會,平時很少開會,有事發個文檔說清楚就行,省了好多“陪會”“匯報”的時間。
還有一點,整體感覺這個公司還沒染上太明顯的大廠病,基本沒人拽那些“賦能”“閉環”之類的黑話。
得物在上海的互聯寶地還有寶龍旭輝兩個職場,廠哥這次都去轉了下。
跟廠友們聊下來最大的感受是:這公司平時不顯山不露水,其實過去十年,這家公司在電商巨頭下,不僅活了下來,而且還活得很好,也做出了差異化。用戶規模超過5億,是現在少數每年還在持續高增長的平臺。
公司不靠融資燒錢,業務模式健康,一直持續盈利。
近幾年還在持續發力拓類目、拓服務。有實力,還在高速發展,自然舍得也必須為人才投入。
廠哥總結:
總得來看,在薪資競爭力、平臺發展潛力、業務穩定性和工作氛圍上確實有其吸引大廠人才的地方——
薪資對標一線大廠、激勵及時,氛圍扁平高效,業務增長帶來的發展空間也被不少人看重。
當然,工作強度確實也存在,進去得做好一定準備,得物比較更適合那些有能力,愿意拼,想要在一個上升期平臺里,更快拿到確定性回報的人。